您所处的位置: 部门首页 >> 政策文件 >> 正文
心灵教育的德育意义与践行策略
发布时间:2014-05-27 浏览次数:次 【字体:
           
                          心灵教育的德育意义与践行策略
       马卡连柯说:教育就是爱。在培养一个具有健全德性的孩子的过程中,充满爱的教育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人生的幸福,明晰人生的目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在面对各类教育对象时,应做到用爱去引导并关注他们的内心,积极进行师生对话。然而,现实中往往有个别所谓的“不可救药”的孩子,对他们的教育是采用灌输式?还是对话式?针对这些特殊的学生个案,心灵教育视阈中的德育改革呼之欲出。

一、心灵教育及其德育意义

教育的过程是健全人格的过程,因而教育又以主动探寻学生的心灵为前提。心灵教育重视对学生认识动机的培养,摒弃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体察人的内在需求,关切人的心灵,进而推动学生的品德和意志朝着崇高的目标发展。

天性就意味着看重人的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就意味着尊自然,去枷锁,崇个性,尚自由,就意味着尊重科学和民主。学生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住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在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下,和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给予他们必要的和正向的肯定和鼓励。现存说教式道德教育的不足恰恰在于抹杀了人的内在需要,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更忽视了对人生命本性的关注这一重要环节。而心灵教育则注重从根本上摒弃灌输,关切人的心灵。

现代哲学认为,人是一个不确定的存在,而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则更多地表现为多种可能性。社会的变迁进入到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难免会产生一些浮躁或是功利的情绪,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青年学生而言,他们需要更加健全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进而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使命意识。心灵教育的现代道德功能和意义就在于将心灵教育视为道德教育的基础、手段和更高目标,使道德秩序在一个更为坚实的基础上外化为人的行为秩序,与此同时,个体实现其自我的更高统一及对生命的更完美感受。如何将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学生教育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将他们培养成真正的“人”,是每一个老师不可回避的义务和责任。

心灵教育以尊重人的人性和生命为基础,使受教育者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充分感受到自我的意义和尊严,其德育意义也正体现于此。因此学校、社会和家长都需要积极的加入到德育改革中来。

二、心灵教育的践行策略

(一)打造生活化的课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并生动地把这样的教育比做把一只鸟放在林子里。在现实中,“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可以理解为是把学生从书本的知识带回到人生的实际中,具体地说,对于单独的学生个体而言,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在进行体验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笔者尝试着和学生共同“渡过”一个难忘的课堂——烛光是生命蜡烛,点燃了我们的生活。

课堂上,每名到课的学生都发给一支小小的蜡烛和一小张白纸,在灯光渐渐调暗的过程中,笔者先将自己手中的蜡烛点亮,然后依次在学生中间传递“亮光”。小小的蜡烛在不断燃尽,滴滴的蜡油落在白纸上,还原着蜡烛本来的“生命状态”。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首先会体会到蜡烛漫漫燃尽,就如同时间一滴一滴地凋谢,珍惜每一只小蜡烛燃烧的时间,就如同珍惜我们自己的生命。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不一样,接下来他们的体会就可能很不一样,即便是在教师的同样引导下教学效果也会千差万别。首先,是由“光”到“光辉”的过渡。烛光下,我们能否看到那道道红色烛光闪烁着生命的光辉,而那种光辉是来自生活的美好、亲人的挚爱,甚至是家庭的幸福。其次,是由“己”及“人”的过渡,生命如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人,爱的传递是永恒的,爱心更是无价的,只有此刻学生心中充满爱,才会意识到分享爱也是一种幸福。再次,不要等这支蜡烛燃烧完了才点燃另一支蜡烛,这不仅仅是时间和生命的问题,如何保持“光辉”的亮度,如何关爱他人,又如何善待自己等等这些哲理性的思考启发着每一位学生,而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是无穷尽的,学生会在个人的人生阅历基础上产生不同的答案。

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生活只有源于学生最基础、最本源、最真实的生活体验,寓教于乐,才能引发他们内心深处的道德情感和认知,才能落脚于良好的道德行为,升华为美好的道德品质。上述的课堂实例,告诉我们原本可以是一味说教的品德课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这么多的生活道理,拉近他们与社会的距离,这也正是心灵教育在践行“生活即教育”过程中的特殊功效。

(二)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

品德课一直滞留在重认知轻体验,重在教室里说,轻在实际上做;重教师主观愿望,轻学生个体感受的层面上。课堂上空洞的说教和填鸭式的灌输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更没有转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在生活中感知,在活动中体验,成为了当下品德课堂急需迈出的一步。教师的教育创新精神对学生是一种最好的教育,身教重于言教,教无止境,学无止境,创新就无止境。在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只要善于创设体验式教学环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师生互动,优化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不但成长,就能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思想政治的能力。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场景设置、团队学习、角色扮演、分享交流而获得情感激励和正确认知,注重学生潜能激发和人格健全,促使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增强学习动力,是实现自我完善的新型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室没有固定的桌椅,学生可席地而坐,便于活动。教室内设有灯光、宽屏幕、音响和舞台等环境设施,极大方便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于言,莫切乎声,莫深于义。”要想品德课程具有实效性,那么必须呼唤学生的情感体验,将知识结构内化为一种自我的认知,增强他们内在的动力,进而促使学生运用这种动力挖掘自我的潜能、培养自我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素养。体验式教学不仅关注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理论,更关心在体验中学生的内心有没有成长,生命的意义获得了怎么样的彰显。体验式教学最大的好处就在于能够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氛围中,融入课程所设计的情景中去,达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在优化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推进了课堂学习效果。如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一节时,要让学生把陈旧的消费观和现在的按揭消费等对比起来体验新时代的消费观念,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方的变化和新时代的发展,不用教师讲多少,学生很容易就体会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创造更加丰富的学生体验,优化了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完善了思想政治教师的教法,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学法。用亲身实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像很多的实验科学一样,概念的建立与规律的发现,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实验是其重要的研究方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体验事实,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当学生时时在心中积累起许多杂乱的感性的“体验”后,这种体验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逝,而是要沉淀、浓缩、进化、生成,凝聚为人的大脑无意识记忆等等。这种无意识会因为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被激活,而使个体产生特定的体验。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具有启发性的语言,来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这些“体验”,使之变为真实的、现实的体验。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体验 体验并不就是艺术,体验有时可能是薄弱的、片面的、易逝的,随时都可能消逝。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让他们及时地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强化他们的这种体验,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对体验的表达,也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感受更清楚、更明确,这样会加深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理解。

(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具有高尚的品德是成为学生益友的前提。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在教育领域,师德应包括“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锐意进取、严谨治学”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学生,尤其是新生中个别性格孤僻或是偏爱极端的学生,教师不能口若悬河的讲大道理,更不应恐吓和威逼,而是要多给他们一点温情,或是集体活动中的鼓励,让他们有学好的愿望,点燃他们的自信,让他们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这就是爱的力量。

较高的综合业务能力能够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魅力是一个教师的人格、道德、知识和智能等品位的综合体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模范作用和人格魅力往往比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学生产生影响。同时,一名专业教师应当重视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的实践应用。只用合理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才能能加深入细致的了解学生心理,才能更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工作。可以说,学生是未来的希望,他们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社会安宁,因此,一线教师应当积极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自我防止和消除产生心理疾病的各种因素,为德育教育打好坚实的基础

copyright @ 2005-2012 版权所有:襄樊职业技术学院-质量管理办公室 维护管理